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成果展示暨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期次:第371期       查看:167

2.jpg

本报讯(欣玥 报道)9月6日,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我校承办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成果展示暨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党委书记张昌山、副书记刘沧山、副校长何霞红,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建华,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及西南林业大学师生400余人参加会议。云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邹文红主持会议。


张昌山在致辞中对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西南林大发展的省社科联、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表示感谢。张昌山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近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和全省教育大会的部署要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不断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他表示,此次会议以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对提高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有重大意义,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学习借鉴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努力开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张昌山说,西南林业大学在八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林学学科为主,生态环境类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林业本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关学院、学科、学者和团队,围绕森林、生态、大自然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服务,在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国家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成果,彰显了西林的优势与特色,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但总体上看,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西林的短板,必须努力把这块短板加长,以促进学科和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张昌山强调,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学科学术发展规律,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西林实际,围绕“林”字做文章,实现“林文”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绿色”优势与特色,在弘扬学术传统、巩固既有学术成就的同时,更加聚焦马克思主义学科与思政课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研究、人文森林学和农林经济研究等领域,形成更为显著的学术优势和特色,产生更多更优的学术成果,为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及美丽省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学科建设,做出西南林业大学新的更大的学术贡献。


王建华在讲话中简述了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建议。王建华指出,创新团队对推动我省社科繁荣发展及高校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众多优秀成果,培养了大量后备人才,成效显著。全省76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涉及经济学、教育学、国际问题、民族学等19个学科,创新团队自立项建设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09项,团队成员发表论文2393篇,出版著作、教材(含专著、主编)644部,团队成员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167项,53项成果编入成果文库,其中22项成果已顺利出版。充分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了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创新团队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对策性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决策,为下一步实现团队向社会智库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取得这些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各创新团队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增强主动性,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平台作用,推进创新团队向智库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进一步改进完善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更好地为我省社科界服务,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来自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警官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曲靖师范学院、普洱学院的九位专家,围绕各创新团队的研究议题作了经验交流和分享。云南林业与绿色发展创新团队带头人、我校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松教授在会上做交流发言。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创新团队建设成果展和我校校史馆,我校3支创新团队建设成果参加了成果展示活动。


下午召开的科研管理部门及州市创新团队座谈会,由我校副校长何霞红主持。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州市创新团队带头人座谈交流,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王建华在总结发言时指出,科研管理工作部门应注重创新团队立项前的策划组织和立项后的后续跟踪支持工作,对建设周期、立项标准、考评指标、团队特色、后续跟踪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研究提出新的解决措施和办法,要对此次会议的成果及时收集汇编,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省社科联相关部室的沟通交流,共同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