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

      本报讯(袁梓玥  报道)每年都是在硕果累累的时节,迎来金秋。每年,又总是在金秋九月,迎来我们的新同学。微风细雨中的新生开学典礼,虽然没有“长街宴”,但天公这位多情的老诗人,正在为同学们“洗尘接风”,为大家祝福。  9月23日,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和激昂的校歌声中拉开帷幕。校党委书记张昌山、校长郭辉军,校领导刘清江、彭志远、杨中梁、程小放、赵龙庆、何霞红、杨斌出席开学典礼。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2020级全体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典礼由张昌山主持。  郭辉军在致词中代表学校向9000名经历了疫情大考、顺利完成高考、成功升学西林的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祝贺。新生们的到来,让学校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他说,2020年,我们一起经受了新冠疫情考验,在疫情大考中,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高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生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恰逢其时的新生们有着广阔舞台。郭辉军勉励同学们,要涵养“林”的情怀,把读书当成享受,在博览中开阔视野;要淬炼“林”的品质,把创新当成使命,在钻研中突破极限;要造就“林”的坚韧,把努力当成常态,在自律中追求卓越;要传承“林”的精神,把自然当成朋友,在实践中收获真知。愿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奋斗书写青春,收获成长快乐与成功喜悦。  全国优秀教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坚老师,老生代表、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罗凯月同学,新生代表、林学院陈瀚洋同学分别发言。邱坚对新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新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中做好规划、加强学习、懂得耕耘,希望同学们不负社会、学校、家庭重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罗凯月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对新同学的欢迎,她说新同学也一定会像老生一样喜爱西林,并续写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绽放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勇敢奔跑的英姿。陈瀚洋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大学校园生活的希望与憧憬,他说我们新生一定会牢记嘱托,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张昌山在总结讲话中说,无论你来自北国还是南疆,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求学历程,未来的无限精彩等待同学们创造。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要不负时代、不负春青、不负韶华、不负重托,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人生路。要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备好知识、本领和聪明才智,准备好我们的一切。祝愿每位同学都能收获充实的、美妙的、幸福的西林时光。  典礼结束后,老师们在原地注视着同学们离场,愿新同学经历些风雨,成就美好的人生。

  • 我校迎来2020级新同学

      本报讯(袁梓玥 报道)9月21至22日,学校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在迎新志愿者和学校老师的热情接待下,通过出示云南健康码、扫学校钉钉码确认身份、消毒杀菌、测量体温等步骤后,乘坐在校门口及宿舍区之间穿梭的校园迎新摆渡车,到达所住楼栋,再次扫钉钉码领取宿舍钥匙入住。新同学可在入住后再到学院报到点完成注册手续。彩色的帐篷下尽是各学院迎新忙碌的身影,各院系充分展示专业特色,热情迎接新生,志愿者“一对一”全程服务新同学,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党委书记张昌山,校长郭辉军,校党委副书记刘清江到新生报到现场看望各学院师生,了解各学院学生报到流程和各学院报到情况,查看为新生精心准备的文创产品和暖心举措,肯定各学院迎新工作“用心、有心”,对服务在迎新工作一线的师生员工表示亲切的慰问。校领导还与各学院志愿者、新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对迎新志愿者热情周到、无微不至的服务表示肯定。校领导还与学生家长亲切交流,到新生宿舍看望新入学的同学,了解新同学到校后的适应情况,鼓励新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勉励新同学在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中努力学习,磨砺意志,增长才干,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珍惜大学时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新同学们对学校在到校注册前开展的网上宿舍自主选择、班主任提前建立联系进行答疑等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感谢,刚刚迈入西林的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校园内洋溢的热情和活力,纷纷表达了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校园门外,因为疫情原因,家长不能进入校园,新生家长们也表示充分理解,志愿者的帮助让家长们感到温暖,希望孩子在西林的大学生活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多交好朋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为圆满完成迎新工作,各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精心部署,周密组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安排,确保了迎接新生报到工作的有序开展。

  • 我校竹子研究团队参加第十六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本报讯(于丽霞 王曙光 韩长志 报道)9月17至20日,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六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十六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在贵州省桐梓县召开。来自全国各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520余名竹业界精英齐聚桐梓,共同探讨我国竹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索竹产业的发展之路。我校竹子研究团队董文渊教授、辉朝茂教授、王曙光教授、刘蔚漪博士等师生代表十人参会。  大会以“不忘初心,竹梦前行——竹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为主题,共设中国竹业青年学术论坛、中国中小径竹笋产业发展论坛和中国竹子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论坛三个分会场。我校竹类研究所所长辉朝茂做了题为“云南优良中小径竹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对策和实践”的专题报告;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董文渊致大会闭幕辞。我校博士研究生于丽霞汇报“Symplasmic phloem unloading and post-phloem transport during bamboo internode elongation”获得大会唯一一名优秀论文一等奖,硕士研究生金点坤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  竹产业作为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竹产业总产值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竹类研究团队将继续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合力开展竹子基础及应用研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 西林成功申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 “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

      本报讯(郭子豪 巩合德 报道)为促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强优秀本科学生对学科研究的兴趣,我校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申报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地理科学菁英班项目成功获批。  本项目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面向全国高等学校遴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展为期1周左右夏令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开展科研实践与体验、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并组织学生参观科研场所,在加大发现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的同时,开阔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科研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  “地理科学菁英班”项目2020年获资助10万元,将资助我校地理相近学科优秀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 巨龙竹珍稀优良新种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报讯(林宣 报道)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L. Sun)是我国大型丛生竹的典型代表,其秆高可达30m以上,直径可达30cm,是目前所见文献记载中世界上秆型最为高大的竹种,堪称“竹中之王、世界之最”。  巨龙竹是80年代初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发现的新种,因当时所见种群秆型相对较小,且基部节间短缩和偏斜,被命名为“歪脚龙竹”。90年代初,我校著名竹类学家薛纪如教授带领研究生开展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种原产地和现代分布中心并不在西双版纳,而是位于滇西南边远的南亚热带中山地区。分布在该地区的种源秆型高大通直,中名被重新命名为“巨龙竹”。  1999年开始,辉朝茂教授团队对巨龙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系统研究,于2006年完成了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珍稀竹种巨龙竹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基础性研究”,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出版了《珍稀竹种巨龙竹》一专著。此后,辉朝茂教授团队相继完成了“特大型工业用材竹种巨龙竹集约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优良竹种巨龙竹快速繁殖及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林业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示范专项)、“特大型工业用材竹种巨龙竹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特别是近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珍稀竹种巨龙竹优良种质资源发掘和保护研究”,在孟连县海拔1200 m的边远山区发现了一个巨龙竹的珍稀、优良新变种,命名为“厚壁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 Chia et J. L. Sun var. pachyloenus Hui, W. Y. Liu et. Z. J. Shi),发表于《竹子学报》2019第一期。  巨龙竹在滇南产区傣语通称为“埋博”,薄壁型巨龙竹称为“埋博哼”,而厚壁型巨龙竹称为“埋博阮”,二者在节部形态特征、气生根和秆壁厚度三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研究团队对其秆材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也证明其遗传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秆壁平均厚度是薄壁型巨龙竹的1.5倍,单位面积秆材产量比薄壁型巨龙竹高约15%以上。  这一新发现在竹类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厚壁型巨龙竹秆壁较厚,生物量明显更大,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培育厚壁型巨龙竹能获得更高的竹材产量,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更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是一个珍稀、优良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