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姐与大院

      读了严歌苓的《穗子》,才想起来,其实我也是个大院里走出来的孩子。  那个同样富有时代气息的政府大院,布满灰尘的厚重帘幕,飘荡着彩色被单的走廊。邻里炊烟起,家家烟火味。院子里的孩子也像书中的女孩们一样,组成一个小队伍,我们的“首领”是一位长我们一小点的大姐姐,整天在她的带领下嬉闹游荡,不懂大人的无奈和劳累。我就曾是那些孩子中的一员。  我爸把我从乡下接到他上班的县城生活时,我才三岁。  三岁孩子的脑袋里尚未有“年代感”“大院生活”这种名词,因此不会知道日后住进单家独院高楼里的我,有多想念童年的邻里之情。如今,我只能通过书和电影来重温那种带一点黄昏味道的大院生活。  大院里面孩子很多,他们是构成我童年快乐的主要部分。  年纪小小,都是鬼马精灵。  最大的那个姐姐有着白皙的的皮肤和优异的成绩,她在我们中间总起着领导作用。在我刚来的时候,她常帮我爸爸给我喂饭,我想,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对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服从感。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在一起看碟片,为了找到哪吒自杀那个片段翻了一个下午的碟片,并深深为此感慨良久。  第一次偷妈妈的胭脂盒子化妆,也是跟她一起。甜腻的腮红刷在脸颊上时,我觉得有微微的痒。即使很小心地把握分寸了,还是画得不尽人意。太浓了太淡了,都要跑去水池边洗掉。整天都在卧室和水池之间奔跑。  另外一个姐姐,令我着迷的是她的外地口音和赌气时的神情。  三岁的孩子对语言的认知是如此的有限,连听到一种与自己所处环境不一样的音调,都会觉得新奇有趣。她说话,像唱歌。调子扬起来,到句末又来一个小小的转弯,一句话几个词,常抑扬顿挫婉转灵动。我忘记她是哪里人,跟什么亲戚来这个大院里住的,只记得我爸常学她的口音打趣她。但她并不是个轻易就不好意思的小姑娘,面对大人并不怯懦,水灵灵的眼睛直看着对方。  在关于她的零碎的两个记忆片段中,最深刻的就是她同我生气。  记忆中那是我们闹别扭的第二天,她不带我玩也不跟我说话。我故意捉了只蜻蜓,在她家门口看似随意实则炫耀地玩弄。小孩子用尽脑子想的伎俩,幼稚又可笑,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请跟我玩。  在她蹲下来用指尖触碰了我的蜻蜓的时,我心里抖了个如愿以偿的激灵。但当看到她还是没有要与我和好如初的意思时,我有点急了。眼睛一瞪,语锋一转几乎是着急地说:“你碰到我的蜻蜓了,你得给我重新抓一只做补偿!”  我期待她与我争吵,那样好歹也是跟我说话了。结果她干净利索地一转身进了菜园里。我想着她是不会那么轻易抓到蜻蜓的,最后还是得扭捏着回来见我,到时候我就装作勉强答应原谅她的样子,顺理成章地跟她冰释前嫌。  没想到,她很快就回来了,手里捻着只青绿色的小蜻蜓。  “喏,还你。”  我的如意算盘算是崩了。在接过蜻蜓的时候,我窘迫,但却被她迷住。原来最扭捏的人是我,潇洒地站在高处蔑视我的小心机和小幼稚的是她。  现在想起她,才知道,像她那样干练直率的女孩子极少,因此才让人着迷。  再后来对那个姐姐的记忆,就是在黄澄澄的阳光下,她站在政府大门上明朗地对我笑。我正和小伙伴玩得火热,有人说要打个招呼要说再见。我不明所以,愉悦甚至兴奋地与她挥手。那时候是不知道她要离开大院了,事后才知道她就这么回家了,好在孩子的心里被游戏填满,并无太多对离别的伤感。  与人相遇靠缘分,离别是怕再也不能见,可又偏偏强求着、期待着要遇见,于是分别是分外难舍难分。  后来学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更是欣赏她的潇洒。  最后一次与孩子们狂欢是在我家的乔迁之宴上。我们在崭新的家具之间穿行,在人群的热闹中奔跑,我极为开心,因为有一种迎宾之主的兴奋感。当时我不知道,那是我脱离群体生活的最后一个晚上,这群孩子里,遗憾的是缺了大姐姐的身影,也不知她到那里去了?  从此以后,我闻不到邻里的饭菜香,走不了充满洗衣服芬芳的走廊,见不到孩子们机灵古怪的面容。  同时,那也是我的成长,我童年的告别。

  • 心中有未来生活有希望

      《时生》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本小说。它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让我深有感悟的话,“无论是怎样短暂的一个瞬间,只要有活着的感觉,就有未来。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起来。”  《时生》是这样一部温暖、真挚而感人的作品。时生患有遗传病,他的生命停留在了十七岁,然而他的灵魂并没有死去,根据昏睡时父亲在他耳边说的地点,灵魂穿越回到了那时才二十刚出头的父亲身旁,帮助他振作和成长,告诉他未来很美。时生的出生是可以被决定的,也许连结局也是注定的,但是父母依然将他生了下来,给了他无尽的爱和呵护。然而到了十七岁病情还是发作了,他们不后悔生下他一场,“我想问问那孩子,有没有来到世上真好的感觉?幸福吗?有没有恨我们?”时生当然没有再醒来,也没有回答。但他在另一个世界给了他们答案。  二十多岁的拓实,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吊儿郎当、脾气暴躁,整天说着大话,一无是处。我刚看到这样的拓实,心想这个人真糟糕。他有着不太好的出身,成人后的他发现自己的身世,随着家庭关系的恶化他变得更加烦闷不安,从家里逃离出来,和一个名为千鹤的酒女好上。时生出现在一次他做小混混用肮脏的手段骗取钱财失败的时候,时生跟着他挨了一顿打,之后便一直跟他身旁,尽管拓实真的很糟糕,可是时生总是在默默的关心他,鼓励他,告诉他未来很好很好。在经历种种解救千鹤的困难和险阻,帮助他解开对母亲的误会,他才终于明白人间的大爱。活着,所有人都希望他幸福的活下去,为了死去的素未谋面的父亲,也为了养活他历尽千辛的母亲,还有那中途出现为了引导他走向正轨的儿子。所有的期望都指向未来,所有人都为了他的未来而努力。  我想时生一定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与拓实做了十七年的父子,享受过美好的亲子时光,即使他只能陪伴他的成长道路在十七岁戛然而止,死去的那一瞬间他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回到父亲的身边,与他做朋友,和他一起吃那时穷人的披萨,走过那时的街道,经历父亲所经历过的种种,一定是幸福且快乐的吧。儿子为了那不争气的父亲灵魂穿越,告诉他未来很好,希望他好好的活着,他很庆幸因为他来到这个世界。  “能与你在一起,我就感到很幸福,在与这个世界相遇之前,我就这么想。与现在的你相遇之前,我就非常幸福了,我觉得能生到这个世界真好。”这是时生最后与拓实说的话。

  • 民俗里的年味

      年味,一个一直以来被我们念叨在嘴边的一个热词,他没有具象化的含义,但能让每个人在提起这个词的时候心里不自觉地洋溢着一种感觉。  电视剧里总喜欢描写老北京的冬天。人们在门前清出一条路,积雪堆在围墙的角落里,屋前挂起的灯笼在黄昏中泛着红色的光,傍晚飘下的雪花衬着四合院内大伙捣鼓年夜饭的声音,确实别有一番景致。  南方的春节,却极少见到雪,那我们的年味藏在何处呢?  南方的小城里,年味来自于每个人成长时的回忆。  记忆中,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开始,外婆家里便会开始热闹起来。因为没有搬进市区,城郊的小屋附近还有着最质朴的供奉香火的小庙,外婆是个朴实的人,印象中外婆总是保持着在特定日子供奉香火的习惯,小时候我曾询问外婆为什么要坚持供奉香火?外婆总是笑眯眯的对我说,这样就会有人保佑着我们家的所有人。虽然我也不太明白,但总是也一起双手合十默念美好的祝愿。也许就是在那时,香火的味道和外婆慈祥的样子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因为要保护环境,香火的供奉也要按照规定时间进行,但是惟有每年新年前后,小庙中香火不绝。进到外婆家前总要先经过那座小庙,记忆中的年味首先便是这连绵不绝的香火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我们小学时背诵的古诗词,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年春节最期待的事其中一项就是放鞭炮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烟花,可谓是小时候我最喜欢的玩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图案在我看来便是最好看的节目。每次放完鞭炮都会有一阵很浓烈的火药味,虽然算不上好闻,但是每次闻到这个味道,就会不自觉的看看时间,是不是新年近了。年味嘛,就是爆竹清脆声响和火药燃烧的熟悉气味。  年味,对我来说便是记忆中的每一个瞬间拼凑出来的感觉。记忆里外婆的烧香,春节晚的小品和歌舞,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年夜饭的浓香。正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记忆,我相信,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属于它的记忆,而最能代表它的特征的便是它特有的年味。  希望我永远记得,我记忆中的年味。

  • 蛮荒故事

      假期在家,父亲让我和他一起看一部名叫《蛮荒故事》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有五个小故事。每一个都是独的相互没什么关联。其中有一个故事最有趣。  西蒙是一个爆破工程师,在他女儿五岁生日这天,早早完成工作的他一遍又一遍的答应妻子,他会在五点拿蛋糕回去给女儿过生日。就在西蒙拿蛋糕的十几分钟里,他的车遭遇违规被拖走了,需要到相关部门缴费取车。而事实此地方根本没有标识不让停车,他来到了取车的部门想要理论一番,对方只有一句话,你的车就是违规,给钱拿车,想要理论去总公司交罚款的时候跟他们理论吧。因为还要给女儿过生日,西蒙只好交了钱先取了车。这件事成为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因为路上大堵车,西蒙很晚才回到家,妻子很生气。而西蒙一直解释说这件事的不公平,妻子说只有他会这么计较,赶紧交钱取车就行,说西蒙从来不会对家里负责。“你知道么,只有你不会改变,这个社会早就变了”,这是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西蒙感到莫名其妙,却也没有说什么。第二天西蒙来到总公司,排了很长的队,终于到他了。他解释说那条路并没有标识说不让停,而窗户对面的小伙子只会按流程办事,不听一句解释并将责任全推给了公司和西蒙自己。面对如此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西蒙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举起旁边的灭火器砸向窗子,最后被保安拉走。而当他砸窗子时,旁边却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西蒙上了新闻,被公司开除。而同时,他的妻子向他提出离婚。妻子的律师通过新闻一口咬定西蒙有暴力倾向且家庭暴力过妻子,尽管妻子已经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向自己的律师并想解释,律师却没有理会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不会管事情的真相。西蒙尝试找工作,而应聘公司却根本没有想见他的意思,当他从面试公司出来,好巧不巧,西蒙的车又被拖车公司拖走。此时的他,没有工作,没有家庭,面对无理的工作人员只会交钱,没有了抱怨。他知道,他没法靠理论说服只要钱不负责的拖车公司,所以,他有了自己的计划。  这是一个明朗的早晨,西蒙故意将车停在违规区,他惬意的在对面咖啡馆喝着咖啡并亲眼看着它被拖走。他的车被停在拖车公司的停车场,停车场旁的取车处的柜台前依旧有抱怨的人在交钱,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是炸弹,炸弹炸毁了西蒙自己的车以及周边的几辆车,其威力震破了交钱处的玻璃,引起了巨大影响。  经过调查,这是人为的故意事件,西蒙很快被抓走。而同时,出现更多的是对拖车公司的争议,批评,经过调查,城市里有一半的人正在经受这样的麻烦,有的人甚至四次被不明所以的拖走车,而取车的钱和罚款都不便宜,这显然是拖车公司为了赚钱而不负责任的体现。最后,西蒙被要求释放,拖车公司被要求交补偿款,并标明违规停车的地点。西蒙的女儿妻子回到了他的身边,与此同时他也赢得了周围所有人的尊敬。  这是一个wonderful ending,不负责任的拖车公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西蒙为了不再被坑钱,用了极端手段却迎来市民的尊敬。是不是所有不公平的现象都要像西蒙一样采取暴力手段才能得到最好结果呢,当然不是。电影将情节夸大化,所有的小事件都是作为第一次的拖车事件的后续出现,拖车公司的不负责是面向社会全体,选出其中因此而受害的一个事例展开叙述,从个人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从而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不负责任的行为会波及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许会给别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不论是社会现象还是个人行为,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极端手法是绝对不提倡的,用这样的方式换来市民的恐慌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电影里剩下的四个故事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电影真实再现了这些事件,并在细节上夸大事实,侧面反映了不负责任人的心理,重点突出了这种行为会产生的后果。蛮荒给人以蛮夷之地的感觉,如果所有人都不去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任,世界不就是一片蛮夷之地么?还谈什么文明社会呢?至此,影片给我及所有观众上了最深的一课:当你指责别人的不负责任时,要先反思自己是否担起了应负的责任。

  • 旖 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