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当向阳

    心当向阳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用时间的积累,汗水的洒落才能一步步的提升自己,从身体上灵魂上一点点升华,最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得到许多自己所想要的。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拼搏后也不会有好结果,但那又如何,心若向阳,无所谓悲伤,我们都该去追求自己所要的。哪怕是小小的一个梦,我们也该为之努力。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态度去面对一切,我们应该相信,什么都会过去。如他一样,总是向阳。 此生心属系红绸,它日梦想已天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所佩服的人。我曾佩服过很多人,其中有平凡的老师,有著名的影星,有倍受崇敬的先烈。可今天,我打从心里,佩服一个人。一个时时刻刻备受关注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青春吧! 如果给我们一次选择时间的机会,你们愿意去体会一次知青插队的生活吗?在这里,我给出了我的回答,我愿意!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我才能体会到他的不易,他的艰难,才能明白,在那样的条件下,他的乐观向上有多不易,才能理解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磨难。腌菜粗粮又怎样,我自奔跑以向阳。他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向阳。离京插队,唯他年龄未到却坚定不变;车站离别,唯他一人独笑。留京的机会没有改变他,艰难的生活条件没有打败他。他在那样的条件下仍然没有放弃过读书,他在那样的条件下,实现了自己精神的升华。 如今,他一个人承载着艰难的重任,承载着希望。作为领导者,他必须无时无刻的为人民考虑。60多岁的他,每一天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状况。他心系着群众。十九大上,他一个人做了3个多小时的报告,他的每一句话直击人心,每一个承诺都是对中国未来的规划。他,就是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去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四者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缺一不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传授给青年学生的“八字真经”,我们当时刻铭记于心,付诸于行,用青春的臂膀扛起时代的重任,用青春的面庞装点祖国的容颜,用青春的笔触书写壮美的诗行,用青春的样貌去迎接太阳,我们的心,一定要向阳。习近平说,“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我说“同祖国在一起,我们方有家;同党在一起,我们方有强的国;” 实际上,对他的崇敬不只是从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才开始的,他的讲话精神,他的座谈报告,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在影响着我。在这样的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这一次,我为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 天涯

    天涯

  • 中国力量是我们行走海外的底气

    中国力量是我们行走海外的底气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十九大。在往年,政治类话题我了解并不深,平时忙于学习也无空闲刷朋友圈,逛微博,故而未曾给予过多关注。而今年,因着在国外工作的原因,对中国的各个大事件都感触颇深,每当看到中国新闻时总免不了向外国朋友炫耀一番“看,这是中国”。 都说出过国的人更加爱国,这也不全然是因为身在异乡,思乡情愫在作祟。工作之余,偶尔出去逛逛,街头金店、钟表店等招牌上烫金的中文繁体店名,小镇冷饮店门口挂着的风水八卦图,不知名建筑物外墙上用瓷砖砌成的红色“福”字,寺庙佛香包装外壳上调皮的招财童子和“恭喜发财”,办公室日历上醒目的“十月”字样等,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了的东西,却是外国人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符号,每每看到这些元素符号,心里总感叹:这些都是我的祖国,中国,给世界以巨大影响力的有力佐证。 当然,也不仅仅只有那些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元素符号在国外流传,现今的“一带一路”战略,依托于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把东盟、亚洲、非洲和欧洲的64个国家连接起来。由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泰国发展边境经济特区战略相契合,泰国海运得以进一步发展,在泰国各大超市,夜市,地摊,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外出时,被路边卖中国结的小摊吸引,便上前询问价格,竟要价300多铢(大约为60元人民币),我用泰语表示实在太贵,小贩未曾想到我竟不是本地人,一脸骄傲地说:“这可是从中国来的”。一个外国小摊贩都能以卖中国元素产品而自豪,确实是我不曾预料到的,不过也由此得以窥见中国文化和经济在国外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战略下,不仅给泰国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甚至在教育方面影响也颇为巨大。在泰国各府的大小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安排中文课程,引进中国人才,同时将本国学生送往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以及高铁建设。中国高铁,作为“走出去”战略中最有竞争力的一个项目,不仅中国人引以为豪,在跨国教育中也是最有价值的核心课程。在国内时,只觉高铁改善了我们的交通条件,为出行带来便利,未曾想到,出了国,在各大关于中泰合作的交流会上,中国高铁才是主角。或许对于在国内的诸位,“中国高铁”四个字只有字面含义,但对于身在国外的我来说,那是我能够引以为傲的荣耀,是能够带我回家的列车,是当我在国外被复杂的办公室环境为难时依旧能够挺直腰板的底气。 我爸不是李刚,但我却有世界上最硬的背景,它的名字叫中国。

  • 沉重的历史

    沉重的历史 一座座复古仿真的圆明园建筑于横店拔地而起,打着万园之园的旗号招摇着过路旅客。古都那头,记忆深处那座废墟般的石门还是耐着寂寞,抱着残躯不言不语。 圆明园在我心中有着耶路撒冷对于基督教徒一般的重量。重建派和废墟派之间的口诛笔伐从未停止,争的其实也只是一种唤醒群众历史记忆的方式——重建派靠的是完完全全的还原,废墟派则向往原汁原味的惨状。这次争论延续到横店的动作上就变成了地域之争,正统之争。似乎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圆明园本身承载的厚重的历史,而只是美学甚至利益。这不免令人唏嘘。 圆明园的存在就是一件艺术品,正是那种破败的却不忍倒下的坚毅的中华民族的气血撼动着人心。圆明园的废墟早已不只是那破败的大石门,而是每个人心头淡忘破碎的记忆。试问,当后来人站在圆明园前就像逛苏州园林那样游兴大发,我们选择重建或是保留还有什么意义?保留废墟固然可惜可恨,但惟有这样,方能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牢记历史,在每个人心里重建一个万园之王。 “回忆像孩子一样,也爱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会躲藏起来。你若是追问它,向它提问,回忆就像是一颗要剥皮的洋葱。”格拉斯在他的回忆录《剥洋葱》中如此说道。对于历史记忆,我最佩服的还是南京人民。这座饱经灾难的城市,道路两旁种满梧桐,马路大的不像话——据说只是为了方便逝去的人常回来看看。我半信半疑,却也给这座城市打上了阴气沉沉的烙印。但当我走进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对着那一面遇难者名册墙时,那扑面而来的震撼感和难以抑制的窒息感瞬间把我带入了那段血泪的历史记忆中去。 而日日生活在这样阴影下的南京人却多的是出人意料的云淡风轻和往事如烟的坦然。通过交谈,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迷失了这段记忆——每年纪念馆的活动总是有无数人前去祭冥、追思,而只是把这段苦痛融入了血肉里,在血肉模糊的记忆里脱胎换骨,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若是如南京人所见,那重建圆明园就更加显得失去意义。白色的大石门本就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屈辱的过去,照着那场大火,让我们听见了历史的哭声。圆明园本就不单单只是作为一座建筑而存在,它的内里,它的厚重的灵魂,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去摩挲去为之颤抖的。 我开始明白了站在圆明园遗址上就蒙上的那层距离感。在你真正懂得这份厚重的灵魂前,你会格格不入,那是一种记忆认同上的隔阂,就像恋人之间彼此产生的间隙,说不清道不明,但就是横亘在心与心之间,越来越深。 当代的我们仿佛是置身于深夜旷野,历史中的记忆消匿了一切声息。我纵是痛苦不能自已,也不能将自己和他人拔出这片泥淖。而只有真正抬起头来,把历史的苦痛烙印心口,直视四周,才能看到荒原也是被星光朗照,感受沙漠之中也有暴雨,纵使痛在身心,也要踽踽独行。 还是宁愿让风摩挲过记忆的石门,将过客的记忆粘连成线。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到达纵深。

  • 蓝色星球

    蓝色星球 BBC曾在2001 年推出一部名为《蓝色星球(BLUE PLANET)》的纪录片,用10 集的篇幅讲述了占据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以及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神奇生物。2001年科技还不是特别的发达,而在2017年2月20日,BBC准备推出全新《蓝色星球2(BLUE PLANET Ⅱ)》纪录片,所以导演们继续用有限的摄影设备拍出了对生命多样性无限的敬意,时隔16 年,91岁的导演 David Attenborough 爵士表示“能再次参与到占据地球大部分的水下世界的探索,我很激动,何况我们对其依旧知之甚少”。摄影师们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海洋生命的多样、神奇、无尽。 当你潜入海中,肌肤和温凉的海水百分之百的接触,呈现在你的眼前的是一个蔚蓝、神秘、丰富多样的国度。奇异的海马在丛丛珊瑚中安逸游荡,娇小的小丑鱼在攀枝错节的海草中任意穿梭。但你目睹到更多的不是人们在沙滩上对搁浅的鲨鱼帮助他们回归海洋,而是在“乘人之危”,对他们进行杀戮。 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种种数字表明了海洋生命的多样。但是,在看到海洋生命多样性的同时,也有许多已灭绝的海洋动物标本逐个成列在博物馆中,尽管那些动物标本制作得再逼真,还是掩盖不了他们已经灭绝的事实。然而如今,人类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已经逐渐减慢了博物馆中灭绝动物被成列出来的速度。 海洋,作为地球上连接各个大陆的蔚蓝绸带,海洋生物则是构成那耀眼绸带的一根根丝线,我们可以让它在浩瀚的宇宙中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泽,让每一颗宇宙的恒星都感受到来自那颗蔚蓝星球的喧闹。 地球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在太阳系中再也找不到一颗可供居住的星球。人类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从工业革命开始,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大量生物消失,让自然界少了许多鲜活的色彩。《蓝色星球》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未知的地球,他们的生命使地球更加绚烂多彩。

  • 告 别

    告 别 朱自清的《背影》里写他与父亲的告别时,有一段描写父亲去给他买橘子时的情景“我看见他……的样子。”朱自清接下来写的是“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眼泪很快就流下来了。”离别似乎总是充斥着泪水。在这场告别中,父亲给了朱自清牵挂与嘱托,朱自清对父亲留下的则是愧疚与不舍。 人生似乎就是由一场又一场的告别组成。与老师同学的告别,与父母恋人的告别,还有与过去的自己的告别,每一场告别都预示着新的开始。 与古人相比,现代的告别仪式化似乎减弱了很多,更多的是酒杯与眼泪的碰撞,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送别的:“起了个大早,到拥挤的车站挤半天,临上车时拥抱,然后依依不舍,有时候还要挤出几点泪来。车走了,拍拍身上的寒意,回家路上买个早点,一天之中该干嘛干嘛,想念了,电话邮件视频,似乎隔的很近,没有感受到分离。”由于交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分别似乎少了些许距离感与“分别感”。而在古时侯,一场告别也许就是一生的分离。一桌宴席,席间推杯换盏,似乎要用这一刻短暂的热情来填满分离的日子,而大文豪之间的送别总少不了一首送别诗,比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但这世上有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告别。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有一幕场景是少年派与那只孟加拉虎的告别。少年派与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72天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人与虎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关系。在终于着岸后,那只孟加拉虎自己走了,少年派趴在沙滩上,想上去和它告别,可自己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了。电影中的台词说“不能好好告别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对啊,如果没有告别,那这件事就只有开头却少了结尾,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 著名的作家萧红,大家也许了解更多的是她传奇又漂泊的一生,但她写的《呼兰河传》中描写的大都是她的孩童时光,与祖父在一起,简单又美好。书中写了一段萧红与伙伴走到街上,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萧红想,自己将来是不是也可以一个人走得很远。后来祖父去世,萧红也慢慢长大,最终离开故乡。但那时离家的萧红,估计除了不舍与留恋,更多的是轻松与自在。不舍的应该就是与祖父的那段童年时光吧。后来萧红也确实一个人走得很远,不仅是在人生旅途上,在文学上也是。 台湾作家三毛,与自己丈夫荷西的告别,那是生离死别。从三毛的书中,我们恐怕只能感受到三毛痛苦与绝望的千分之一。以下是三毛生前的录音:当他的尸体被打捞上来的时候……那天是中秋节,那时候日已尽,潮水退去,皓月当空的夜晚……交出了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说话的你……” 这是三毛与荷西的告别,也是三毛对自己的告别。 死别的痛苦似乎盖过了所有的生离,但告别短暂,伤感过后,剩下的路还是要自己走。 流下的泪水是不断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