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倾城之恋》有感

期次:第334期    作者:2017级汉语言文学 陈桂梅   查看:92

罗锡春  摄


李碧华说,文坛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一位”,一个对于她来说永远不算太过华丽的词汇。


因为她的独一无二,因为那些漫着旧上海繁华气息的文字,因为一件件流光溢彩的华丽旗袍,人们便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位民国年间的传奇女子。


张爱玲,我也深深爱着她,爱到无可自拔,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再到《十八春》……


无可厚非的是,只“张爱玲”三个字,就有无限的吸引力。是的,二十世纪的天才女作家。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样一段唯美的句子曾使相貌平平的李贵妃大受皇帝的宠幸,而理所当然,《倾城之恋》这样一个唯美的名字也使得人们都喜爱这样一部小说,有着不可置否的无比期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胡琴依依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这段苍凉的故事,源自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结合。倾城,用来形容女子美丽动人,又有全城出动之意,却不知为什么在我看来又带着点忧伤和苍凉的静寂,犹如昙花在夜晚独自绽放的妩媚和孤单。


我不喜欢读有着太过完美结局的故事,因为那线索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使命感,脉络太过清晰,故事不够曲折,而那些有着出人意料的结尾却让我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因此我在看文章时,喜欢看点带有悲剧性的故事,因为他最能打动人。初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时候刚刚懵懂的我,只是感觉到这是一部曲折且最终美满的爱情故事,虽然小说前面介绍白流苏的背景时,带有一点悲剧气氛,但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可是8年后,重新翻开这本书,感受却全然不同,我现在认为这是一部自始至终都是悲情的故事,范柳原是一个在特殊家庭背景下走过苍凉一生的男子。一个是离过婚的家族落魄的女子,一个是留学回来一心寻求刺激的富家私生子,在那么一个战乱的背景下相遇,于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了是一个苍凉的结局。


整篇文章里对我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白流苏了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白流苏不愧为女性强者,她凭借勇气、毅力和聪明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胜利中夹杂着悲哀。但在她那平静而不平淡的生命体验中,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命的坚韧执著,看到她在面对婚姻爱情不如意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坚强。


其实,白流苏一出场就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是个单身女人,而且是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她的离婚是她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离婚”这个词在当时(1943年)可算得是个“新鲜”的字眼儿。就是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人们对离婚的女子也会另眼相看。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能毅然决然地离婚,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可见她是何等的坚强。而她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她对丈夫抽大烟、赌钱、纳妾等种种恶习不能容忍。她要的不是麻木不仁、委曲求全的生活,她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想要有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的起点很高,她不要有钱成为曹七巧,也不要片刻的欢娱。因此我们可以说,故事一开始,白流苏就是个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女子,如果白流苏屈从男人的摆布,那就不会有后来的“倾城之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