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希望的生命科学学院

期次:第327期       查看:195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4月,由原资源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保护生物学学院动物科学教研室和基础部生物化学教研室组建而成。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和动物科学3个教研室,3个校内教学科研实训实习基地,17个校外教学科研实训实习基地。现有教师40人(33人为在编教师,4人为特岗人员,3人为编外人员),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硕士学位教师17人;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获得的荣誉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首届高校教师中国梦教书育人星光奖优秀教师1人、第20次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奖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干部1人、西南林业大学优秀党员1人、西南林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西南林业大学优秀教师3人、西南林业大学师德标兵1人、西南林业大学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2人。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5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3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团结协作,狠抓班子自身建设

学院领导班子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各司其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党委行政各项决议决定在学院的贯彻落实。学院党委书记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积极支持院长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开展工作。学院班子成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敢于担当,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学院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三重一大”事项都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学院领导班子始终把维护学院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入实际,深入师生,主动倾听意见建议,为师生员工解难事、办实事,进一步增强全院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狠抓班子自身建设,全院师生团结干事、工作作风扎实,学习风气浓厚,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得到不断提升。


致力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始终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坚守教学质量为办学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实施教研项目、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有云南省名师工作室1个,生物技术专业为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林木生物技术实验中心获批为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高校林下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


注重学科专业及平台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代谢生物学),生物学为云南省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和化学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以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为抓手,为了更好地完成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设立了两批次的教师开放基金共27项,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7个项目,教研课题10项。启动了生物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资助生物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的专著和教材出版的申报工作,批准了对15个项目进行立项资助。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生物学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850万项目的仪器设备采购工作。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以云南省高校林下生物资源保护及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完成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下设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3项的申报、中期和结题验收工作。为研究生广泛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和夯实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力争生物学博士授权建设单位。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学院在职在岗教师承担完成或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3项、云南省科技厅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5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科技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项目7项、云南省农业联合专项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12本;发表学术论文254余篇,其中SCI及EI论文37篇,李娟博士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发表封面文章,实现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零的突破;获授权专利16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


为提高学院师生教学和科研能力,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建院以来先后邀请了1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6名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国外进行学术科研交流访问,全院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余人次。学院鼓励教师积极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大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科研能力。


做好学生管理及服务工作

学院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加强“三风”建设,严格日常管理,抓好安全工作,关注学生动态,优化奖助贷免体系,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为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四年来共完成在校学生助学金评定600余人次;13人荣获“省级三好学生” 称号、134人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4人荣获“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88人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个班集体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8个班集体荣获“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6人获国家奖学金、8人获省政府奖学金;113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3人获省政府励志奖学金;完成建档立卡户学生摸底排查工作,学院现有建档立卡户学生72人。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以来获得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单项奖8项、个人奖11人次。


学院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服务云南、服务学校、服务师生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建成彰显学院优势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学院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开展资源调查、技术模式示范与推广、发明专利转让等方式,积极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自2011年4月学院成立以来,先后与老挝丰沙里省奔代县塑胶发展有限公司、昆明花仙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昆明正大集团、玉溪嘉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云南文山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和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和就业实习基地,学院还积极走访用人单位,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邀请企业来校参加学校大型招聘会并召开校企座谈会。通过校内外“产学研”实验教学及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使学院对社会服务的能力大大加强,一方面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潜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科研服务和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如下:一是完成云南玉溪新平劲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500亩林地的铁皮石斛林下种植整体方案的设计、林下种植与管理任务方面的技术指导,实现了价值1500万元的仿野生铁皮石斛苗的生产;二是在墨江县推广仿生环境条件下的林下野生动物养殖,在饲养技术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发展雉鸡、野猪、竹鼠、豪猪、孔雀等经济野生动物的养殖, 2015年全县发展林下仿生环境下野猪5000头,雉鸡1万羽,竹鼠1万只、豪猪5000只,林下野生经济动物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三是完成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芒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的根蔸采集,并种植存活300株。同一物种每个县提供2份,且同一物种的不同份资源,其采集地点相距30公里以上,每份材料选取居群中高大粗壮的单株进行采集,为生物能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活体植株。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以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以文化反哺、服务社会为宗旨,由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14人组成的“助力墨江县林下经济养殖‘脱贫攻坚’科技支农实践团”,将校林下养殖技术带到墨江县。8月10日-16日期间,实践团一行到墨江县通关镇、联珠镇、新安镇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实地调研林下养殖业发展,为当地养殖户出谋划策,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并被中青网、当地媒体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研判,向当地政府提出了专业建议,即依托林地空间、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积极组织农户开展以林下种植、养殖、有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达到农业科技助力脱贫的目的。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并被中青网报道4次、普洱日报报道1次、省林业厅网站宣传报道1次、学校网站宣传报道6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最终学院三下乡在团中央开展的千校千项项目评比中获评“深化改革行知录项目”,在“镜头中的三下乡”评比中荣获优秀报道奖、优秀摄影奖、学院教师毛祥忠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动物科学2014级学生赵曙被评为真情实感志愿者,同时赵曙撰写的文章获评“下乡情怀好日记”、实践团队还被团中央授予“优秀团队”称号。

学院动物科学教研室主任郭爱伟副教授作为科技进藏专家团成员,在迪庆香格里拉参加了云南省2017“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及现场服务活动,在德钦县奔子栏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为当地群众发放了牛羊舔砖、蛋白料等物资,受到了当地牧民的欢迎。他还参加了在迪庆州维西县中路乡“云南农业科技进藏区科技赶街活动”的科技专家服务团,结合迪庆农牧业生产实际,在高原畜禽科学养殖等方面进行了科技宣讲,并为牧民作为林下养殖方面的技术讲座,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党建与思政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学院党委按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学习方法,组织制定《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及《生命科学学院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等规章制度,对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安排,不断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提升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组成代表队,参加全校党章党规学习教育知识竞赛,荣获第一名。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深入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创一流党建、“四回四创”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党内活动,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并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开展党内各项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成为党性强、师德好、业务精、学习优的模范,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学院有2个先进党支部、5名优秀共产党员和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了学校党委表彰。

学院党委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课堂及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运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生科视野”微信公众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党员、师生中听取意见,及时进行服务、教育和引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思政工作的成效落在为广大师生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面。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圆满完成《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各项任务,获得2017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整合并按专业科学设置本科学生党支部,组织制定《生命科学学院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及《生命科学学院党支部书记工作目标责任书》,按时开展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各个党支部每学期及时制定组织生活计划,严格按照《生命科学学院“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三会一课”,定期组织召开高质量的支委会、支部大会和党小组会,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及各党支部书记采取多种形式带头讲授党课,全院党内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组织制定《生命科学学院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及《生命科学学院党员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工作规范》,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5个阶段25个步骤及工作纪律,严守“预备党员接收和党员转正”关口,坚决杜绝党员材料不完整和发展程序不规范现象发生,党员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建院至今,学院共发展党员196名,党员转正168名,圆满完成学校党委下达的年度党员发展计划。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坚持教职工大会制度,学院重大事项都通过教职工大会讨论、决定,充分发挥教职工大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院民主管理。关心教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开展教职工年度体检、职工医疗互助等活动,看望慰问生病、生育职工,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对学院团委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以深化思想引领、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搭建平台、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以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会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切实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学生干部素质,不断提升学生干部团结协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